欢迎访问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出版学院)!

行政管理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政管理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院特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做主题为“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的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 :2020年01月11日 浏览量 :

202018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陈力丹在江安校区文科楼一区418会议室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主题为“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我院蒋晓丽教授主持,朱至刚教授、曾元祥副教授参加了本次学术讲座。

                                             

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主讲

 

新2会员管理端10888蒋晓丽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陈力丹教授首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近期的感悟:当前大家对“新闻传播学是不是学”还有不同的看法,希望能够去掉其下设立的多数的“学”,而去关注研究对象或领域。

他认为,科学方法论的提出为人文-社科研究带来了新的动力,强化了“证据”意识,但人是千变万化的,若用纯粹的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人和社会,可能得出的结论是机械的。并且我们现在对科学方法论的运用,有些本身是不够科学的,需要注意方法论运作中的科学性,不要糊弄人或放大效应。同时,陈力丹教授表示,不只是现象,方法论本身也是研究对象之一,作为研究生,要学会对研究方法本身做研究、提出质疑,这样的讨论也是值得提倡的。

随后,陈力丹教授从“新闻传播学学什么”、“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选题”、“学术论文写作”三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了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的分享。

 

新闻传播学学什么?

陈力丹教授首先向大家推荐了自己所编写的新闻传播学科文献基础,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对新闻传播的研究做到心里有数。他专门推荐了《从莎纸草到互联网》这本书,希望大家能与传统的、自己所接受的以媒介为中心的新闻史教学对照,调整思路,转而从人际传播的角度考察人类的传播史。他指出,互联网是以人际传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研究不要以媒介形态为中心,跟着媒介形态走,是永远走不出去的。

陈力丹教授表示,网络传播是社会性的,其心理作用非常大,传播学原来的理论基础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下的社会,而社会学研究的是人与社会,与人际传播很多是相通的,会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所以我们需要从心理学和社会学汲取营养。

他还叮嘱同学们要了解现实,每年要看“三个半”报告,以了解互联网研究发展动向,从中发掘选题。这“三个半”报告包括国际电信联盟(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两年发表一次的《衡量信息社会报告》,Mary Meeker1995年以来每年发布《互联网趋势报告》,皮尤(Pew Research Center2004年以来每年发布的《新闻媒体现状》(State of the News Media)报告和路透新闻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每年发表的互联网趋势报告。

 

讲座现场

 

陈力丹教授认为,作为研究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批判思维,而非人云亦云。他以对搜索引擎的研究为例,指出搜索引擎的出现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很多人不重记忆,提出“在没有网络的地方怎么办?”这一问题让大家思考。在此基础上,他向大家推荐了《景观社会》等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书籍,希望大家能从阅读中获得启发。

 

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选题

陈力丹教授以2019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为例,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选题范围进行了批判性分析。他指出,2019年学界不约而同地聚焦于5G建设性新闻等话题表明,新闻传播形态的急遽变化令人目不暇接,传播技术正在促成社会的进一步媒介化。作为学界,应该提前一步,而不是紧跟快转式地对新鲜话题进行描述,否则研究就会缺乏深度,阐释片面,较强的批判意识和有组织的持续性研究才是值得提倡的。

同时,他将2019年与2018年的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进行对比。他表示,新闻传播学界依旧存在对新鲜话题的描述有余,解读不足,对传播技术带来的新局面过于乐观、缺乏警惕等问题,其原因在于缺乏对问题的学理分析和多学科视角的全面解读。

陈力丹教授还与大家分享了他2015年以来设想的一些话题,如新传播形态对传统传播顺序的挑战、新传播形态下人的记忆方式和内容偏向发生的变化等,并表达了希望有人能对这些问题研究得更加深入的期待。对于传播学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危机,他分享了中国人民大学董晨宇老师推荐的10篇论文,这10篇论文均摘选自近两年来七本新闻传播学SSCI期刊。他指出,这些研究和国内新闻传播学界的风格非常不一样,并且有些国外顶级期刊上的论文,方法不难,理论也不难,但他们的角度很刁钻,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是值得借鉴的。

陈力丹教授指出,在提出选题时,不建议大家不断紧跟传播科技发展的脚步,描述各种社交媒体的传播“特征”和罔顾自己没有实际工作经验,而去进行对策建议。

随后,陈力丹教授还向大家讲解了如何完成一篇有丰富材料和设想新颖的社科基金报告,并以许多课题为例进行了详细解析。

学术论文写作

在正式探讨学术论文写作议题之前,陈力丹教授先为大家明确了学术研究是指什么以及研究的四个方面,包括理论、操作、实证和应用四个方面的贡献。

之后,他以一篇评论为例向大家说明了一篇论文应该如何组织、如何论起来和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大家完成论文写作时,选题要新,要相对小,口子开得小,才可能将问题挖掘深。对于思辨性质的选题,必须提出自己的理论假设,论证或证伪这个假设,而应用性质的选题,必须提出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问题,得出具有可操作的解决问题途径和方法。

新2会员管理端10888朱至刚教授分享听讲座的感想

 

陈力丹教授表示,研究设计的三个“W”问题很重要,希望大家能够首先想清楚研究什么、为什么作此研究、如何对此进行研究三个问题,以免出现在没有写作目的、核心观点的情况下就展开研究,导致叙述远远多于论证的情况。最后,他还对论文应该使用的参考文献进行了讲解。

 

听完讲座,同学们表示受益良多。19级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李同学说:“陈力丹教授在学界一向以敏锐深刻、快思高产著称。在今天的讲座里,他向我们展示了专业学者细致绵密、严谨扎实的学术研究观和方法论。本次讲座最大的特点就是干货足,在实用、真实的方法经验分享和案例分析中又包含有反思性的思想内涵。陈力丹教授强调,规范扎实的专业学科基础是我们做研究工作的前提,但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不能仅仅追求方法论证上的科学性,要学会在逆向思维中为研究注入分析思考的人文价值和创新闪光点。这些都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学习指出了努力方向。”19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王同学说:“听完陈力丹教授的讲座,收获最大的是两点:写好论文一是要有问题意识,二是要有批判思维。问题意识建立在认知力和好奇心的基础上,认知力就是要多读书,要学会跨界读书,而好奇心则是要保持对生活和社会的敏感和敏锐。关于批判思维,我认为自己接受陈力丹教授的建议——补习马克思的著作。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要学会跳脱出来,学会审视自己和这个社会。”

 

采写:李丹阳、李彪、诸葛纯

摄影:诸葛纯

编辑:夏迪鑫

责编: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