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出版学院)!

学生工作

Student work

学生之声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之声 > 正文

2018回眸| 文新学子公益行 ①

发布时间 :2019年02月04日 浏览量 :

编者按:

我们的课堂通向广阔的天地,我们的学习永无止境。校园内外,留下我们文新学子参与公益,学以致用的足迹。

伴随悄然而至的春天的步伐,回眸即将过去的2018年,我们文新学子内心充实,满怀希望。这不仅因为我院师生在四川大学2018年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荣获了先进集体、优秀团队、优秀学生、优秀指导老师等称号与表彰,还因为我们在公益实践与专业学习的互促中得到洗礼和逐渐成熟成长。

盘点和摘选那些记忆深处的团队故事,我们知道,这并非全部,但却是值得感怀和汲取力量的新的开始,我们期待着这些来自你我成长的经历,会汇聚成我们文新学子的公益学习传统,在新的一年存续活力,鼓舞我们带着对生活和人民的热爱再出发。

 

“我们去素雅的大理,也去豪放的青海。看蓝白的扎染,也画五彩的唐卡。”

 

一、蓝白之境队长 2016级中基 蒋立

作为在云南生活了十多年的四川人,云南大概是我心中割舍不下的第二个故乡了。小时候漫步在大理古城,总能看到蓝布白花的手工艺品悬挂在店铺的显眼处,妈妈告诉我,那叫扎染。但于我而言,对扎染的了解也仅限于此。离开了大理好几年,我想回去看看。

于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开始了四个多月的筹划。从选定主题、地点,到踩点,与当地取得联系,再到细化与团队成员分工、准备物资,前期准备确实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实地调研和拍摄微纪录片是我们项目的重点。因为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硬着头皮用三天时间看完了《社会研究方法》,请教指导老师,找之前文化人类学老师讲过的田野调查方面的内容,和队友一起讨论,完成了调研的前期准备。熟练PRAE等软件和设备的队友也对微纪录片方面的流程进行了相关策划。

蓝白之境

团队成员拍摄纪录片

周城依山而建,远远望去,白墙与青山相呼应,宁静,又有几分桃花源的味道,建筑古朴,民风淳厚。天气阴时,令人切身体会到什么是“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俨然是一副水墨画,无论近看远眺,都给人以平静淡泊的氛围。

周城多白族人,扎染在那儿仍是主打的特色,虽不至于“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但扎染也在大多数人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街上的商铺很多,走过几家,甚至能看到装着蓝色染料的大染缸。白族人热情好客,走在街上,总有身着白族服饰的妇女热情邀请你去她家看看扎染,“买不买没关系,你们去看看也可以”。

因为年轻人多外出谋生,周城里上了年纪的人和小孩偏多,我不仅一次想过,扎染的现状与未来乐观吗?而在调研过程中,与当地人对话交流,总能透过他们,看到一些之前看不到的东西。夏季周城多雨,大家就打着伞穿着雨鞋套拿着问卷在周城街上走,“你们这个鞋好时尚哦”,交流到“酣畅淋漓”时,阿姨还会邀请我们到家里坐坐,泡壶茶,走的时候再塞几个李子。

走进一些扎染店铺,总能看到头发花白的奶奶熟练地扎着一块块形状复杂的布。扎染博物馆里的游客络绎不绝,在“体验式旅游”的影响下,大家都想亲自做一张属于自己的扎染布。在扩大眼界的同时,也看到了老一辈的坚守与年轻一辈的担当,正如段数坤先生所说,“一开始为了谋生活,后来将它做成产业,现在为了白族扎染的发展,我想将它做成无形的事业。”

在一字一句之间,我明白了张士绅先生对扎染的执着,蓝续绿色发展发展中心创始人小白的坚守与责任,张绅先生对扎染宣传、保护工作的重视与努力,那儿的人总有一股韧性,要将祖先与自然馈赠的宝藏加以流传。扎染并没有消亡,它不是日暮下老妇人在墙角孤独扎花的落寞图画,它是洱海的风,苍山的花。在周城,我看见扎染正以一股强大的生命力活着,活在周城人民的生活中、血液里。

在项目结束后,主要产出了一部微纪录片和一篇五万余字的调研报告。这两个作品也分别斩获了2018年度“唤醒千年之美”大学生非遗创新项目二等奖、三等奖。 非遗并非离我们很远,远到与我们生活脱节。非遗的传承,不单单是扎染物品的简单成列,不单单是扎染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非遗精神的传承,一种白族文化的传承。在新事物大量出现的同时,原有的优秀的东西我们不能丢,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更有责任接过父辈的担子,主动去了解、接受、发扬。

蓝白

颁奖现场

 

二、锦上绣梦队长 2017级新媒体 彭世杰

青海黄南州的热贡地区,除了同其他藏区一样的藏民族风味以外,热贡唐卡在全世界都独树一帜,当地的传统节日——六月会更是保留了古老祭祀的样式,有神秘的舞蹈,虔诚的血祭,吸引我们一探究竟。

作为青海省唯一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同仁县有太多文化值得发掘和保护,我们团队一同谋划了四五个月,决定从青少年民族文化教育、非遗文化保护(唐卡和六月会)、互联网知识普及三个方面开展项目活动。

21天的项目时间一晃而过,但每一天都很充实。我们走访了同仁县周边的7个村庄,在唐卡画师集中的村子里,我们几乎敲开了每一位画师的家门。县城里的各个相关的政府部门我们都一一走访,官员们都很支持我们的项目。记得有一次我们前往三十公里外的浪加村拍摄血祭仪式,下午天色已经昏暗起来,又突然下起了雨,没法打车的我们只能在路边拦车,竟恰好拦到了文化旅游局主任先巴的车,上车后没注意是他,他却先问道:“小伙子,拍得怎么样啊?”

在当地博物馆和文化局的邀请下,我们作为志愿者协助了第四届中国·热贡唐卡绘制大赛的举办,也因此看到了凌晨四点的同仁县城,天边有些泛白,但同仁还是一片寂静,就如当地人们淳朴的信仰,静默无言,内心却热烈翻腾。

锦绣

第四届中国·热贡唐卡绘制大赛

 

每一天都很充实,在同仁,时间是不够用的,因此规律的作息被我们默契地忽视也就不足为奇了。除了一个个在外奔忙的白天,令我最难忘的是很多个夜晚:下着雨的凌晨一点,撑伞护送刚输了液的队友回到住处;在村民热情邀约下,在森林里跳锅庄,走出森林已是满天星星;随着调研的深入,队友们对当地文化与信仰的看法有了分歧,讨论甚至争辩直至凌晨三点才因为实在太累而无力继续争辩下去,只好各自昏睡......

最后,我们取得了足感欣慰的成果,以年都乎村为对象的村落调研报告获得了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发现传统村落”调研大赛优秀奖,所摄六月会纪录片获得四川大学微视频大赛二等奖,团队还获得了四川大学“自力-志东”社会实践类奖学金。

永远忘不了在火车站分别时的互相拥抱,21天,12个人,为同一个目标全力以赴,这种经历是难得的,回忆是醉人的,再度翻看相册,翻阅大家的表情包,感动会从内心深处涌起,而打心底里感动的事情一定不会差到哪儿去。感恩遇见,在一个夏天,遇见那么棒的大家,还有那么棒的自己。

锦绣2

团队纪录片片头

 

供稿:蒋立、彭世杰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雷思远

审稿:操慧、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