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出版学院)!

交流合作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正文

首届长江新闻论坛系列讲座回放 | 王润泽教授:中国新闻文化的历史特质

发布时间 :2019年10月23日 浏览量 :

1017日下午16点,主题为“中国新闻文化的历史特质”的讲座在江安校区文科楼二楼历史文化学院负一楼报告厅举行。主讲人为中国人民大学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王润泽教授。主持人为我院张悦副研究员。

 

主讲人简介

 

王润泽,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先后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及“美国新闻与传播学年会”、“国际媒介与传播学年会”等核心期刊及具有国际影响的学会上发表有影响的中英文学术论文120多篇,出版《北洋政府时期新闻业及其现代化》等学术专著十余部,编撰民国时期千万字的新闻学史料六辑。

“新闻是文化的一种。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新闻具有不同的内涵特征和价值取向。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新闻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和价值特征。”

中国有自己的学术标准

王润泽教授提出,新闻史是一个基础的学科,依托于历史学,而历史学是又自己独特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的,当代学术标准应该多元化。我们常认为“无理论无学术”,是受到西方学术标准的影响,中国学术是另一个路径,但它似乎在当代“隐身”了。钱穆先生认为,西方的学术是讲概念理论的学术之学,而中国的学术是以大学之道为追求的治平之学。

通过对中国学术传统的溯源,王润泽教授指出,中国相比于西方是有特殊性的。如果把新闻看成是文化的一种,新闻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就有不同特点、不同价值判断标准。

书写中国新闻的“实践史”

通过辨析中西方学术研究的差异,王润泽教授认为新闻史研究有两种路径:一是从理论出发的观念史,二是从史料出发的实践史。实践史研究范式或许更能够彰显中国新闻文化的历史特质。

为什么是“沟通”而不是“自由”

中国新闻的核心是什么?西方办报为的是争取自由,平等独立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然而,中国历史上没有强大的自由阶层,没有中坚力量,没有中产阶级,没有公共空间,加上民国的报纸实践并没有形成追求自由的传统,因此,中国新闻是不怎么讲自由的。东方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和谐秩序,对应的正是沟通。

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王润泽教授抓住中国新闻的特殊性,生动、深入、深刻地为我们讲述了中国新闻文化的历史特质。

今天的公众对媒体是多批评的,但今人评判新闻,往往不自觉采用西方的价值标准。“一方水土养一方传媒文化”,中国新闻,这个从出生起便带着时代烙印的孩童,百年来走出的是一条和西方不同的路。评价文化的标准多元化,那么评价新闻也可以多元化。

 

 

 

采写:杨璐嘉

图片:雷思远

责编: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