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出版学院)!

交流合作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正文

“云端锦江·中国俗文化”讲座览要 | 朱万曙:俗文学中的包公故事

发布时间 :2020年06月21日 浏览量 :

6199:00,“云端锦江·中国俗文化”系列讲座第四场通过腾讯会议平台顺利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朱万曙应邀作题为“俗文学中的包公故事”的主题讲座。我院孙尚勇教授任讲座主持人,张弘教授任讲座与谈人,院内外200余名师生在线参与。

本次讲座,朱万曙教授从宋代包公的传闻和文学作品,元代杂剧中的包公戏,以及明、清两代包公故事的流传演变等具体案例出发,细致讲解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包公形象,并对俗文学发展过程中所衍生的“清官文化”和“民意推涌”进行了探讨。

1

线上讲座实况

俗文学中的包公题材作品

讲座伊始,朱万曙教授以京剧《铡美案》中包公字正腔圆的一段唱词拉开了本次讲座的序幕。包公是一个于后世享有盛名的历史人物,几乎老幼妇孺人人知晓。朱万曙教授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各式各样的故事传说使他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可以说,今天一般人所知晓的包公根本不是历史上的包公,就连合肥包公祠中所陈列的龙、虎、狗头三铡也是传说的产物。

包公的故事在他去世不久即开始流传。金代元好问在《续夷坚志》中记载了宣和二年(1120)秋天一名被抢劫的女子自称是包公孙女,女巫装扮包公灵魂附体营救她的事情,并说“世俗传包希文以正直主东岳速报司,山野小民,无不知者”。可见此时包公主“东岳速报司”的故事流传已十分广泛。

2

线上讲座实况

 

紧接着,民间艺人采用包公故事作为戏剧和说书的题材也不断涌现,如元代陶宗仪所记金院本剧目中就有《刁包待制》,而话本中的《三现身包龙图断冤》、《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和《合同文字记》是现存最早讲述包公断案故事的文学作品。朱万曙教授指出,元杂剧中出现了二十多种包公戏,现存的尚有十一种;明代的包公故事更是突飞猛增,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到了清代,包公故事也出现在宫廷戏和说唱文学中。

他认为包公故事是民间流传的产物,元代杂剧实际上也属于俗文学,以民间生活为土壤,如关汉卿的《包公三勘蝴蝶梦》等佳作,则使杂剧中的包公故事步入了优秀作品之列。明代有关包公故事的现存作品显示了其民间文学的特点,现存作品中只有《桃符记》传奇出自文人士大夫沈璟之手,其它都是由民间艺人或不知名的文人创作编写而成。基于此,朱万曙教授强调这些作品在艺术上几乎无一例外地以质朴而粗陋为特点,在文学史上所占地位较为轻微,但是在思想倾向上十分鲜明,值得我们重视。

不同历史时期的包公形象

朱万曙教授通过具体的作品深刻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包公形象,他认为包公自从进入了故事传说和文学作品,就已不再是历史人物,他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在现存的三篇宋代话本中,包公只是一个断案者的角色;元代杂剧中,他已经具有了几个明显特点:一是清廉正直,为民做主,如《蝴蝶梦》《陈州粜米》;二是富有斗争和断案智慧,如《鲁斋郎》《灰栏记》;三是具有神化色彩,如《盆儿鬼》。

明代包公的形象又进一步得到丰富,他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眼前。朱万曙教授认为由于包公故事走向了市井和民间、新编故事大量出现、传播形式多样化等原因,明代的包公故事和形象不断扩增,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其身世更加传奇化和神话;斗争对手地位更高,斗争精神更坚决;断案方式更加富有民间色彩的智慧。到了清代,包公故事篇幅更加宏大,内容更加丰富和庞杂,地方戏成为重要的传播途径。因此,包公形象演变为忠奸斗争中的典型忠臣,沉稳气度代替了智慧,成为清官与侠客义士的结合。

3

线上讲座实况

此外,朱万曙教授还借胡适之语,将包公称为“东方的福尔摩斯”。元杂剧中的包公戏较多地描写了包公断案的智巧,“智斩鲁斋郎”“智断灰栏记”“智勘后夜花”“智断合同文字”等等,均突出了“智”的光芒。明代包公故事同样大为发展了这一特点,特别是《百家公案》和《龙图公案》中一百多则故事,把正史野史中各色各样“用智断案”的记载归之于包公名下,凸显了包公智慧的光芒。

 

散向民间:包公与清官文化

朱万曙教授引用元好问《薛明府去思口号》一诗“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只从明府到,人信有清官。”对包公形象在民间完成塑造与升华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解读。

朱万曙教授阐释道,元代是一个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交织的时代,人民群众对元蒙统治者深恶痛绝,因而元杂剧中的包公戏尖锐地批判了权豪势要等统治者对百姓的毒害,有着积极的思想价值。入明以后,民族矛盾虽然消解了,但是“只要有阶级存在,阶级斗争就不可避免”,明代的阶级对立依然存在,并且映射在包公故事之中。以《百家公案》和《龙图公案》为例,朱万曙教授认为这两个故事揭露和批判的并非普通贪官污吏,而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与最高封建统治者有着直接关系、拥有最大政治后盾的皇亲国戚,其勇气实在难能可贵。

朱万曙教授还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了说明,《锁钥》《包袱》《夹底船》《三娘子》谴责了谋财害命的凶顽之徒;《嚼舌吐血》《咬舌扣喉》《三宝殿》则对强奸妇女、杀人性命的淫棍表达了切齿之恨;《裁缝选官》《妓饰无异》《骗马》讽刺了招摇撞骗的无赖,《秦氏还魂配世美》《石狮子》抨击了忘恩负义的丑恶行为;《鬼推磨》批判了“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浇漓世风......凡此种种,从各个视角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寄托了人民的爱憎之情。

45

讲座互动环节

讲座互动环节,同学们以文字的形式与朱万曙教授交流,并表示受益匪浅。最后,朱万曙教授总结道,包公故事的丰富和发展主要是通俗文艺家的功劳,因为俗文学是包公故事的主要载体,包公形象是在民间完成塑造的,包公这一人物的存在也反映了下层百姓的愿望。它似乎已经离现实生活遥远,变成了一尊偶像,从文学形象塑造的角度来评判,它的类型化气息过于浓厚了。但是,包公可以视为人民群众在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下所产生的心理慰籍,包公故事也反映了下层社会的人民普遍希望有这样一个拥有无上权力又清明廉洁的清官来主持人间公道的理想愿望。

主讲人简介

6

朱万曙,安徽潜山人,南京大学文学博士,曾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主任、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副会长、中国《儒林外史》(筹)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出版《明清戏曲论稿》《包公故事源流考述》《徽商与明清文学》等专著,主持全国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清戏曲》编纂整理及文献研究”。


采写:郑秋

编辑:诸葛纯

责编: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