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出版学院)!

行政管理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政管理 > 学院新闻 > 正文

走基层| 除夕前,川大实验室剪影

发布时间 :2022年01月31日 浏览量 :

202212728日,我院新春走基层小分队探访了年前依然坚守科研一线的四川大学实验室。新2会员管理端10888副院长操慧教授带队,与新闻与广电教工党支部书记刘娜副教授师生一行六人走进了四间川大实验室,它们分别是:化学工程学院钟本和杰出教授团队、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林江莉教授团队、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袁东智副教授团队。

四川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办学基础和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四川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文、理、工、医等12个门类,科研实力雄厚。学校现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0个、工程研究中心7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实验室4个、监管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研基地等56个;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单位1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区域与国别研究培育基地4个。

如常:书山有路,攀登不止

临近年关,实验室还充满着机器的轰鸣声和忙碌的人影,一如往常。实验室的门口都张贴着安全须知和值班表,确保节假日期间仍有师生在岗跟进实验进度。

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内,刚刚留校的专职博士后徐大伟正在与一位博士生进行聚乙烯醇的熔融加工。目前团队在做的,是解决聚乙烯醇难以热塑加工的难题,使这种生物环保塑料能够替代不可降解的材料。该院陈宁副研究员介绍道,“为突破决热塑加工的问题,王琪院士已经在这个方向坚持了二十多年。”

 

陈宁副研究员向文新师生介绍实验室概况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林江莉教授在见到文新师生前,刚刚结束了一场线上讨论。临近年关,实验室的部分同学已经回家,但科研工作没有停下,线上讨论就成了寒假期间团队交流的主要方式。“春节大家还是要适当放松,与家人团聚”,林江莉教授说,“科研工作是一条长线,需要长年累月地按照主线走。”

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图像实验室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的各个实验室值班表已经排到了二月末,学院袁东智副教授解释说,所有作息的时间点都是根据实验进度来的,在特定的时间点必须“给予处理因素,收获样本,检测指标”,否则会给科研工作造成很大损失。此时,博士研究生孔令楠正在进行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造模实验,她买了130日回家的票,“还是希望等实验结束了再回家,这样休息也可以安心一些。”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实验室内学生正在做实验

 

化学工程学院二层楼梯处,整墙展示着院训——“立足基础 面向工业 服务社会”,校徽与文字“四川大学化工学院”落于上方。立足理论研究攻克化工科学难题,面向实践难题实现成果工程化应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一直是代代川大化工人的科研精神和事业追求。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院训

化学工程学院博士生吴晨完成毕业论文后,选择留在实验室内继续钻研并优化成果,学院副院长郭孝东教授将此描述为学风的传承,“老师和师哥师姐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团队内形成了良好的科研风气。”郭老师表示:“我们现在想做的就是不断赶超自己,比如我们做锂电池,希望材料的循环寿命能达到2000次,等完成后又希望它能达到5000次。科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永无止境的追求过程。”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钟本和杰出教授(左一),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郭孝东教授(左三)及罗涛副教授

向文新师生介绍实验室及相关研究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钟本和教授、郭孝东副院长带领文新师生参观实验室

 

传承:匠心独具,薪火相传

化学工程学院的会议室内悬挂着1988年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奖状,获奖时钟本和教授刚过50岁。如今,85岁的她亲自为我院师生们引路,带师生们一起见证化学工程学院电池和磷化工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为她的学生,郭孝东教授全程陪同,回望钟本和教授对自己的影响,他深深感佩。几十年来,四川大学磷化工研究不仅在学界、业界站稳脚跟,而且还不断开辟出自己的路来,新能源电池的相关研究也因高瞻远瞩的筹谋而未来可期。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会议室内的荣誉墙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教师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誉证书

 

2018年,钟本和教授团队正式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以表彰该团队数十载如一日不懈奋斗、攻坚克难,为国家磷化工发展贡献了关键技术。同年,在钟本和教授带领下,郭孝东教授等课题组的钠离子电池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 Advanced Materials 上,标志着两代人的努力迈入国际前列。化工学院走廊的文化墙上,整齐排布的历届博士毕业集体照记录了几十年来师徒相遇的美好缘分。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走廊的文化墙

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展览室旁,紧邻着四川大学高分子学科创始人、“中国塑料之父”徐僖院士的纪念室,并保留着徐僖院士办公室的原貌。推门而入,简朴之风迎面扑来,房间里完整保留当时摆放和使用的桌椅、书架、文件等,这一特殊的空间尽显对徐僖院士的敬重和对勤勉工作的精神的推崇。对此,陪同参访介绍的陈英红教授补充说,“这里也是我们高分子教学科研进行课程思政的生动课堂。”

文新师生参观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僖院士纪念室

 

此次客串讲解员的杨双桥副研究员说,“徐僖院士是我国高分子化学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借鉴中国传统石磨的独特结构研制可用于高分子力化学反应的力化学反应器的学术思想。1992年王琪院士从加拿大回国,组织实施设计研制了固相力化学反应器,建立了系列基于固相力化学反应器的高分子材料固相力化学制备和加工新技术,实现了产业化应用。”这凝聚了几代科研工作者的智慧,该成果创建了高效高值回收利用废弃高分子材料的“中国方案”,对加强塑料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老师与文新师生合影

治学:夯基固本,追踪前沿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林江莉教授从事医学成像、医学影像智能诊断多年,她见证了生物医学图像实验室从世界首次通过超声图像在体地看到窦房结,到着力推进医学影像人工智能诊断的学科发展。她通过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当前该学科在医学人工智能领域亟待两方面的突破:一是实现“黑箱变白箱”,二是将“盆景”搬到室外。


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林江莉教授

黑箱变白箱立足科学理论的研究,指攻克医学可解释性的难题,即在AI诊断中不仅要回答病症的判断题,还要回答如何诊断该疾病的论述题。盆景移到室外是指科学成果的应用转化。林江莉教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比喻成盆景,她和她的团队及同行也致力于科研成果能够从实验室走向实践,“让盆景在广阔的室外空间也能存活”,实现医工融合的实效。林江莉教授团队开发的乳腺超声诊断软件2019年参加了第三届人工智能大会并被媒体采访报道。目前,软件已在一些基层医院测试试用,有效提高了医生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林江莉教授团队开发的乳腺超声诊断软件

袁东智副教授是本次探访川大实验室中的青年教师之一,工作6年的他于2020年斩获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医科组第一名,取得了我校历届最好成绩,他的讲解一如他的课堂——简明清晰又趣味盎然。他认为,和临床医学相比,基础医学着重回答“为什么”,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的本质及其规律,是医学发展创新的基石和引擎。以他们现在正在进行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为例,该病发病原因不明、机制不明但却是困扰妇女的主要问题之一,若该领域的基础研究能取得实质性成果,便可能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解决路径。如今,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设置了公共实验室,由学院出资和管理,全校所有师生遵循预约制度和管理条例便可以使用,这为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快速成长及创新研究提供了平台助力。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袁东智副教授

袁东智老师表示:高校有一个相对自由、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我可以去探究科学领域内的问题,然后把自己的所思所悟都交给学生。无论结果如何,我都会觉得这个过程是很开心的事情。


四川大学华西逸夫基础医学楼外的景观石

 

走出四川大学华西逸夫基础医学楼,冬雨后的蓉城格外清丽。两块名为学无止境的景观石映入眼帘,恰似无言的伙伴每天注视着这里往返的师生。

除夕前的这次短暂的实验室探访,唯有实验室门外张贴的学校学工部为各学院发放的春联,为忙碌的实验室增添了新春的气息。这是一次日常与如常交汇的见闻与见证。令我们感动的是,谈及新的一年的祝福与期望,大多数老师均表示,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已经习惯了在日常科研中度过节假日。郭孝东教授说,唯愿导师钟本和教授身体健康、万事顺意,把工作放心地交给他们,他们会带领着学生们通过不懈的努力交上一张更好的答卷。

采写|王薇 彭可诣

摄影|彭可诣 梁兴源 王薇 边子捷 刘娜

责编|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