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出版学院)!

行政管理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政管理 > 学院新闻 > 正文

走基层|探访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求真接续不倦行

发布时间 :2022年02月05日 浏览量 :

【编者按】202212728日,我院“新春走基层”小分队探访了年前依然坚守科研一线的四川大学四个代表性实验室,它们分别是:化学工程学院钟本和教授团队、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林江莉教授团队、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袁东智副教授团队。让我们一起通过四篇系列报道走近这些川大人,去分享他们的治学心得和感受他们的价值追求。

 

127日下午,新2会员管理端10888副院长操慧教授、新闻与广电教工党支部书记刘娜副教授带领学院新闻中心的同学,前往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新春走基层”采写实践。

四川大学高分子学科由“中国塑料之父”徐僖院士于1953年创建,是国内最早的高分子学科,出版了本学科国内最早的教科书、创建了最早的高分子研究所。1989年,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高分子学科基础上组建而成,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形成了包括王琪院士在内的207名固定人才队伍,是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重要的科研和人才培育基地。

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老师与文新师生合影

 

科研务实,长链体凝高分子

步入实验室,刚刚留校的专职博士后徐大伟正在与一位二年级博士生将白色颗粒倒入机器中,机器另一头的口模处同时缓慢地挤出塑料丝条。据介绍,他们正在进行聚乙烯醇的熔融挤出造粒实验,聚乙烯醇是一种环境友好塑料,却不具有热塑加工的性能,目前王琪院士团队在做的,就是解决聚乙烯醇热塑加工的难题,使环境友好塑料能够替代不可降解的材料,并投入大规模生产。

专职博士后徐大伟与博士生正在进行聚乙烯醇熔融加工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王琪院士已经在这个方向坚持了二十多年。” 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宁副研究员说。2002年他师从王琪院士,研究方向之一就是聚乙烯醇热塑加工新技术。

参访现场,据杨双桥副研究员介绍,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自创建伊始就将“废弃高分子材料再生利用与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作为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将废弃塑料污染防治作为重要科研任务之一。除了研制新型高性能环境友好塑料外,实验室研发的固相剪切碾磨加工新装备新技术,从高值高效回收利用废弃高分子材料角度,给出了塑料污染防治的“中国方案”。

杨双桥副研究员向文新师生介绍固相剪切碾磨加工装备

“王琪院士一直在给我们团队强调要做重要的、创新的、先进的、有用的科研”,陈宁老师说,“团队在废弃塑料污染防治领域相关的工作就是践行科技创新工作的‘四个面向’。”

近年来,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做出了多项具有突破性的科研成果,获得科研奖励3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等。

 

饮水思源,学科精神弦歌不辍

在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科发展陈列室旁是“徐僖院士纪念室”,在此纪念室的内侧依旧保留着他生前使用的办公室。房间不大,一套办公桌、两张沙发、一张茶几与几个书柜摆放紧凑,所见最多的是相关的工具书和资料文件。办公桌玻璃板的下方,垫有《塑料工业》期刊印发的日历,时间停在2012年。

徐僖院士使用过的办公桌

据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陈英红教授介绍,徐僖院士2013年年初去世后,研究所将他的办公室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这里也是我们高分子教学科研进行课程思政的生动课堂。”

新2会员管理端10888副院长操慧教授表示,徐僖院士的办公室保留如此完好,让人深受感染,“老一辈科学家的简朴勤勉的治学风范是我辈学习的楷模,也是纪念室的精神之光。”

文新师生参观徐僖院士办公室

1953年,徐僖院士创建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学科时,将专业命名为“塑料加工”。这些年来,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也一直以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和加工为特色,开展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着力于关键技术的研究突破,并促进工程应用。

前不久,由王琪院士牵头的“旋转挤出加工新技术及其在高性能塑料管制备中的应用”项目,获得了2021年度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该技术就是以塑料加工为特色,从竹子“势如破竹”的结构特征中获得灵感,通过旋转挤出加工,改变常规材料的内部结构,使其环向强度提高了78%,裂纹引发时间延长了5倍,实现产业化应用,用于给排水等工程。

旋转挤出高性能塑料管

1953年徐僖院士利用五棓子提取塑料、主持建成我国的第一个塑料厂解决国家燃眉之急、创建四川大学高分子学科,到如今攻克锂电池隔膜制备关键技术并打破国外垄断建成中国第一条规模生产线、国际首创胶乳法制备石墨烯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及轮胎、制造首个国产人工肾血液透析器……四川大学高分子学科走过七十载,真正实现了徐僖院士“我们的祖国富裕强盛,中国人在世界上普遍受到尊重”的心愿。

徐僖著文《祖国是我心中永恒的太阳》

2021116日,四川大学召开纪念徐僖院士诞辰100周年暨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全国19位院士、近百名专家学者现场参会,1.5万余人次通过线上方式参加大会。徐僖院士创办的《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与《油田化学》期刊出版纪念专刊,深切缅怀徐僖院士的科学贡献,同时也表达了学界对其崇高精神的传承。

 

热爱如初,求真精研志传承

暮色将至,小雨随之降临,气温也愈加阴冷,实验室内的大部分师生都穿着较单薄的白大褂实验室工作装工作着。面对文新师生的询问,陈宁老师笑着解释:“一做实验动起来就不觉得冷了。做实验楼上楼下地跑,一天一万五千步那是随随便便可以达到的。”

谈及日常工作安排,杨双桥老师表示,下班通常是在晚上,他们也都习惯了这样的科研生活。除了实验室里见到的师生,主研废弃塑料回收的白时兵教授正在德阳出差,而刘渊教授为了跟进阻燃材料产业化的项目落地,刚从南京回来。据悉,实验室在春节假期也不会关闭,以便有科研需要的师生随时返回。尽管繁忙,但陈宁老师说:“都是出于对工作的热爱。”

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部分成果展示

这样的热爱流露于与文新师生交流的许多细节中。在交谈中,针对有环保人士认为“塑料就是洪水猛兽”,老师们认为不能因不规范使用和处置废弃塑料导致了污染而将塑料本身妖魔化。事实上,小至骨螺钉、经鼻吸入器等微型功能器件,大至潜艇、航母等国之重器;近至家具、汽车等日常用品,远至火箭、卫星等航天科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塑料。为做好高分子材料的科普宣传,学科在2021年秋季学期开设了面向全校的科普公选课程,希望更多的非本学科的学生也能感受到高分子学科的魅力。

徐僖院士办公室内马识途先生赠题的墨宝

临近春节,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工作依旧照常。国重楼一层实验室内阔朗敞亮,整齐摆放的大型器械发出轻微的轰鸣声,身着白大褂的老师、学生们穿行其间,专注于各自的实验。

在实验室的二楼,徐僖院士生前使用的办公室仍然保持着原貌,堆叠的文件旁是徐僖院士的挚友、著名作家马识途先生题赠的墨宝——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在那崎岖山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是此行于我们文新师生而言的勉励,更是高分子材料工程实验室科研人员们的精神底色。

采写 | 彭可诣

摄影 | 王 薇

视频 | 边子捷

责编 | 操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