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出版学院)!

交流合作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正文

2019春天诗歌节 | “自然诗人”李少君带你领略中国诗歌的“诗心、诗情与境界”

发布时间 :2019年04月15日 浏览量 :

    413日,我院“2019春天诗歌节系列活动压轴讲座——“诗心、诗情与境界在江安校区文科楼1526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我院刘福春教授主持,主讲人为《诗刊》主编、一级作家李少君先生。

 

李少君

1967年生,湖南湘乡人,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主要著作有诗集《自然集》《草根集》《海天集》《神降临的小站》等,主编《朦胧诗新选》《台湾现代诗选》等诗选,诗作被翻译成英文、俄文、德文、韩文、瑞典文、法文等,被誉为“自然诗人”,曾任《天涯》杂志主编,海南省文联副主席,现为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主编,一级作家。

 

 

 

从诗心到诗情

什么是?李少君从中国传统文化谈起,将视为感受一切官能的总指挥和总开关,人们可以通过心熟悉身边的事物,认识外面的世界与远方,直至了解天地万物。心和外界产生联系,便由诗心产生了诗情。他认为,触景生情是诗歌创作的重要原则,以最精炼的文字保存情感就是诗歌。因此,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情感的形式化,而文字使千百年前的情境得以流传后世,为一代代读者带来感受与感动。

 

从诗情到境界

李少君认为,情感与文字创造的不仅是情境,更重要的是蕴含在诗歌作品中的境界。对此,他以杜甫为例进行了深入解读。在他看来,杜甫对妻儿作有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对朋友作有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对邻居和贫苦百姓作有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对天下人作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乃至对草木鸟兽也作有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因而,李少君将杜甫称为伟大的、具有人民性和天地境界的诗人,而这种超越个人情感的境界与心通万物的诗心紧密相连。

 

 

新时代的诗歌创作

新时代诗歌创作最主要的两个问题,一是主体性和价值观,二是新的诗歌意象与美学形象。对于前者,李少君从中国传统的心学角度进行了解读,认为主体性不仅包括人性,还包括人民性和天下性。杜甫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艺术的自觉,还与个人理性和一以贯之的仁爱之心浑然一体。而对于后者,李少君觉得诗歌最终要向上超越,确立美学形象,建构一个现代意义世界。这不仅为作者带来了满足感,也为当代人提供了价值观念和精神安慰。

讲座最后,李少君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被问及应该如何写诗时,他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随时记录灵感的习惯,这样才能留住最真挚的情感。李少君还分享了原创诗歌两首,讲述了自己的创作感想。诗歌的伟大之处在于,生活中没有的东西,它可以弥补你。他说,我一直很感谢诗歌。诗歌本身创造了一个世界,是人的世界,是人类的意义。

 

参加讲座的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2018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 雍同学:

以前中学讲诗歌,回答诗歌的问题,我们经常会说到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有时候都分不清是先有情感,还是先有景,还是说面对这样的景激发了潜藏在诗人心中的情感。李少君先生说诗以文字保存情感,需截取、固定为境。那么,情感凝聚汇集就会成为境,慢慢沉淀,再表达出来,就成了诗。也就是说,先有情感,情感是基础,然后沉淀成境界,最后就变成了诗。

2018级新闻与传播硕士生 李同学:

我对李少君先生的第一印象是他的笑容很温暖,尤其是在讲述他写的诗歌时,脸上一直洋溢着温暖幸福的笑容。一直以来我都会觉得诗人就应该是孤高的,不问人间俗事。但听完李少君先生讲写诗歌最重要的就是记录日常的心情感受后,对我内心深处有很大震撼。

2016级现当代文学硕士生 刘同学:

对于诗歌创作本身而言,我觉得应该就建立在诗情之上。没有引发动情的因素,写出来的诗可能也是干巴巴的,或是无病呻吟,甚至无从写起。诗歌能够引起读者动情,读者能从诗句中体会诗歌本身和诗人的境界,诗情和境界便不止于个人。想来是很美妙的事情。

2015级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生 张同学:

这次讲座让我获益匪浅。李少君先生从诗心讲到诗情,再到诗意与境界,我觉得心通万物是贯穿始终的。不管是文学写作还是我们平时的剧本创作,感之于外和受之于心是一切灵感和表达的基础。只有心能感受和情能体会,才能学会洞察世事和思考人生,才能拥有通透的心灵和成功的作品。

 

采写:王北辰

摄影:陈悦月

编辑:陈悦月

责编: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