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出版学院)!

交流合作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正文

2019春天诗歌节 | 听霍俊明老师讲诗性正义与当代经验

发布时间 :2019年04月15日 浏览量 :

2019412日下午,我院诗歌研究专家、诗集版本收藏家刘福春教授主持的“春天诗歌节系列活动”学术讲座第二场于江安校区文科楼一区526会议室举行。首届金沙诗歌批评奖获得者、著名诗人、评论家霍俊明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题为“诗性正义与当代经验”的讲座。

 

霍俊明老师与刘福春教授

 

此次讲座,霍俊明老师带领大家共同领略现代诗歌的魅力,探讨真正重要的诗歌应该具有何种品质、诗歌发展的当代困境等问题。

 

 

细节是人的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如果从诗歌的角度来讲,诗歌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细节交流,但这个交流可能存在一定的排斥性。

——霍俊明

诗人形象

讲座中,霍俊明老师以被误读的诗人形象作为开场。他认为,海子的诗歌迅速地被经典化,徐志摩、林徽因和顾城等诗人至今仍被谈论,是因为他们有故事,提供了很多诗歌之外的文本,让其具有了传奇性、故事性甚至是可消费性。这就导致诗歌与诗人被公众所接受的部分,很多时候与诗歌本身关系并不大,诗歌内部的文本反而被忽略了。当一个诗人一夜爆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符合新闻的法则,而很多真正的诗人却默默无闻。

诗性正义

正义可以理解为诗人的社会良知以及责任感,但诗性和正义放在一起并不是加法的关系。霍俊明老师强调,诗性才是第一位的,正义是以诗性和语言为前提的。他说:不管是公共的诗歌还是隐秘的诗歌,都应该是在诗歌的层面说话。如果不是诗歌,很可能就会沦为虚无的口号或者只是一种自我呓语。一首诗歌能够穿越时代、跨越国家而交流一定是诗性取得的胜利。

当代经验

近几年中国的诗歌现场,最重要的一部分声音可以概括为三个词,底层写作、痛感写作和伦理写作,这三者基本上是同一的。但霍俊明老师认为,诗歌不止是苦难和泪水,这些只是诗歌的一个层面。当谈及现实和当代经验的问题,霍俊明老师表示,诗歌中的现实是一种语言化的现实,这种现实经过了诗人的过滤和提升,甚至是变形和转化。但新世纪以来,中国小说和诗歌写作基本上都面临着一个困境,即现实对文学想象力的挑战。在一个复杂的、快速发展的社会,诗人如何在诗歌里把自己的个人经验转换成时代经验,这是关键性的问题。

在讲座结束后的采访中,霍俊明老师鼓励同学们从事诗歌创作和研究,并强调了阅读的意义。他建议大家要多看多读,读相关的文本和作品选,读他人对这部作品研究,但需要注意这些研究只是别人的观点,归根结底还是需要自己去阅读一手材料。他说,目前中国有好几百万人都在写诗,诗歌写作群体是非常庞大的,那么庞大的一个写作群体和数量,如果不阅读,诗歌创作和研究都无法展开。

 

 

 

讲座结束,但关于诗歌的讨论没有止境,一起来听听同学们的感悟吧——

17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生 于同学:

与正义相比,诗性才是第一位的,因为它是衡量一名诗人的起码标准。但这并不是说诗人可以就此忽视自己的担当,因为一个真正的诗人不可能只为自己创作。尤其是对一位有抱负、有理想的诗人来说,他们更应该为同时代的人发声。同时代不是一种物理意义上的说法,而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说法。它是人们基于当代经验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时间体验,因此拥有这种体验的人们并不会感到古与今、中与外的间隔。而在此之中,由于不同的人心获得了交流的机会,共鸣的可能,诗人的创作方具有了真正的底气与底力。

18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 丁同学:

听霍老师的讲座,最吸引我的是他对诗歌与时代、诗歌与个人关系的解读,这也引出他对于一首好诗的评价标准。或许正是因为他拥有评论家和诗人的双重身份,在谈及诗人形象的刻板化现象和追求新闻性而忽略诗歌本身的问题时,他有许多自己敏锐的思考和不变的关怀。从如今大热的电视剧《都挺好》引发的讨论,到对余秀华、许立志、于坚等诗人诗作的关注,霍老师用当下有趣又发人深思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他对诗歌创作和诗歌意义的想法,带给我们的是他很丰富又特别的诗歌体验。对我来说最有意思的是霍老师提到的诗歌中非抒情因素的增加问题以及整个文学创作中现实和想象力的关系,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18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 于同学:

霍老师在今天的讲座中提到,当我们面对诗人和诗歌的时候,往往采取政治解读或者伦理解读的方式。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诗人本身的传奇色彩往往成为吸引读者眼球的重要因素,但诗歌本身、诗歌内部的东西却被忽略了。这对我的触动非常大。事实上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我们面对文学文本,已经很难做到关注文学本身,作为读者总会被各种各样的信息挟持,从而导致我们忽略文学内部最触动人心,最值得关心的部分。因此我想,我们需要重新收拾心态,回到诗歌现场,走进诗歌内部,并且试图找寻到那连接古今的诗歌精神,重塑一颗诗心

 

 

主讲人介绍

霍俊明,河北丰润人,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著有《转世的桃花:陈超评传》《尴尬的一代》《有些事物替我们说话》《变动、修辞与想象》等专著、诗集、随笔集等十余部,第六届、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曾获《诗刊》年度青年理论家奖、政府出版奖提名奖、大昆仑杰出诗歌批评奖、后天双年奖批评奖、《人民文学》《南方文坛》年度批评家表现奖、《星星》年度批评家、扬子江诗学奖、《南方文坛》年度论文奖、《诗探索》理论奖等。编选《天天诗历》《年度诗歌精选》《青春诗会三十年诗选》等。

 

 

 

摄影 / 刘雨凡

采访 / 诸葛纯 林丽

文字写作 / 诸葛纯 杨婷

编辑 / 曾琦

责编 / 操慧